左起:翟东海、王殿军、谢湘、周成刚、王伯庆
12月1日举办的2015年“回响中国”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中,“主题论坛+演讲”环节是一个很大的亮点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“中国教育的逆袭”,邀请到2015年度三大“教育逆袭”事件的中心人物进行演讲和分享,分别是BBC纪录片《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?》主角杨军老师,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,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校董兼校监林倩丽。
同时,作为嘉宾,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,原中国青年报副社长谢湘,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和麦可思公司创始人、总裁王伯庆参与了论坛交流,就“中国教育的逆袭”这一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。
中国“教育逆袭”未来可期
在论坛的开始,王殿军、王伯庆、周成刚三位嘉宾从各自的视角,分享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。
麦可思公司创始人、总裁王伯庆介绍了今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几个“逆袭”事件:全球工科教育排名中国多所大学进入前20名;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;统计称我国科研研发基金占全球第二。他认为,“从国内外来看,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过去有进步,今后有大发展的阶段。”
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,在基础教育领域,中国的教育逆袭有很多方向,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。他指出,就基础教育来讲,第一个完成的是普及,第二个就是均衡,而“均衡就是有质量的教育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,这都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命题”。王殿军也强调,要注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。
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从中外交流的视角解读了“教育逆袭”。他认为,“互联网正在帮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,中国的教育其实正在影响世界,而世界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走进中国,它会变得越来越一体化。”
比“逆袭”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交流
率先进行分享的事件发言人,是BBC纪录片《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?》的主角杨军老师,她介绍了自己在英国教学的情况,分享了她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的中英文化冲撞。中英教育比较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杨军老师将两国教育的不同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,即教学大纲、教学方式和如何考试。
BBC教育纪录片主角 杨军
听完杨军老师的分享,论坛嘉宾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。原中国青年报副社长谢湘认为,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由各自的文化来决定的,因此,既不要妄自菲薄,也不要轻易否定,“教育置身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,可能是需要更多的互相认识和互相了解,互相取长补短,这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发展”。
谢湘也指出,互联网的出现,提供了一个很好的“窗口”,通过它,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好的教育,也能够看到可供借鉴的教育理念。对于中国教育的未来,她提出了“等待”这个词:“教育需要等待,我觉得我们孩子应该很有信心的等待我们更好的教育。”
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也很关注中外教育的交流,从实践的角度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。王殿军分析,和国际相比,我们的差别主要在于“课程体系不够丰富,层次不够多,所以孩子们选择余地非常小”,此外,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也是需要加以改革的部分。
在展望未来时,王殿军认为,“未来要达到国际水平还是任重道远。但是我们也要有自信,看到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有全民重视教育的势头。”
高等教育“逆袭”:中国大学要有自己的追求
今年中国教育另一个引人注意的“逆袭”事件,就是在一些大学排名的相关榜单上,很多高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纷纷跻身全球百强,甚至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名列前茅。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针对此现象,做了特别的分享。
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程莹
今年10月,国务院提出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,“世界一流大学”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。程莹认为,中国名牌大学在办学条件、成果数量这些方面已经基本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准,但在高水平成果、人才培养、管理运行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尚有差距。程莹还指出,“世界一流大学有独特的追求,明确什么东西要做世界最好,起到引领作用,但这些方面我们的文化比较中立。”
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,王伯庆认为,“我们需要建设综合性一流大学,也需要建设一流应用本科大学,这是国家需要,也是社会需要。”这一观点也与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“国际化应用型专业大学”的办学定位不谋而合。
2015年,教育部批准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由独立学院转设成为民办本科高校,这一事件也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。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校董兼校监林倩丽也在论坛中分享了伟德的转型与突破。
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校董兼校监 林倩丽
林倩丽提出,在全球化、网络化环境下,我们需要新时代的教育,坚持以学生为导向,“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学生学了什么。特别要关注学生有兴趣的,以及教师怎样启发引导他们的兴趣。”
不同于很多高校对成为“名校”的追求,林倩丽强调,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要打造的是“明师、明学、明校”,为学生创新一条光明的路。
谢湘也认为,中国大学未来逆袭的出路在于“特色”:“我希望我们大学不要用一种指标性的时间规定性的来创办一流大学,应该是让更多的大学有自己办学方向的自主权,而且做有自己特色的伟德。”
周成刚对未来中国大学的期待则在于“自由”,他建议,从学术自由出发,增加教育经费投入、促进考核标准多元化,使人才有更多出口,在世界舞台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周成刚认为,“若最终教育成功与否有一个标准衡量的话,就是到底人们过的多幸福,对世界作出多大贡献。”
相关链接:
腾讯网:(内含视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