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4日晚,第19期明德讲坛在一号报告厅开讲。华中师范大学谭邦和教授与我院师生分享“《三国演义》的文本重读与文化反思”。
谭邦和教授新解《三国演义》(摄影:颜晓华)
讲座伊始,谭教授开门见山指出:今人阅读古代经典,不能采取跪姿,不能全盘接受,而应有所反思,有所发展。现在中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有一个问题,就是作者成为帝王将相的吹捧者和歌颂者,鼓吹强势生存的理论,而轻视百姓的疾苦,这种病根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中早已埋下。
从《三国演义》到如今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,为何存在这种问题呢?谭教授指出了其根本原因,即处于受官方意识形态控制的环境下,以娱乐听众为目的,不可能深刻地反思历史,因而具有思想的局限性和与生俱来的一些问题。谭教授用南阳“科圣”张衡与“医圣”张仲景陵墓荒废与武侯祠香火鼎盛作比较,以此说明世人纪念诸葛亮的最大的原因:不是因为他的智慧,而是因为他的忠诚。诸葛亮受世人尊敬,不是因为他“多智而近妖”,而是因为他既聪明又忠于君主。一个君主专制制度,一定有一个君主专制文化在后面维护它。诸葛亮就是臣服的世人的代表,亦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化偶像。世人只认为三国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,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三国时代的黑暗。因此谭教授呼吁大家品读三国应具有历史反思精神,而非仅仅当作一种娱乐。
谭教授还从道德与智慧的关系的视角向我们解读了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三顾茅庐”、“隆中对”、“白帝托孤”等著名片段,为大家展示了《三国演义》乃至三国时代中那些感动世人的场景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。他告诫同学们,要站着继承历史,研究古典文学,反思文化传统,建设现代文明。